大爱蝙蝠系!
活力双雄都是我的天使~
啃啃古早漫,翻翻小论文~
官方爸爸一辈子管饱~

【迪基鸟75周年考据翻译系列2】未来罗宾初现雏形:《蝙蝠侠家族》中的七十年代


(先谢谢上次所有评论点赞的小伙伴,你们都是我的动力之源!)

本篇讲的是迪克·格雷森在70年代的转型过渡期,这段时期相比之下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光辉业绩,但从该文还是能看出当年为了把大少塑造成一个紧随时代潮流的青春偶像,官方和粉丝也都是操碎了心……

原文依然出自《Dick Grayson, Boy Wonder: Scholars and Creators on 75 Years of Robin, Nightwing and Batman》这本书。这次放出的是第一大章的第二篇。

老样子,截图和译注都是我自行补充的…… 

 

—————————————

 

 

Outlining The Future Robin:The Seventies In The Batman Family

未来罗宾初现雏形:《蝙蝠侠家族》中的七十年代

 


作者:Fernando Gabriel Pagnoni Berns 与 Cesar Alfonso Marino

翻译:还是想不出笔名的叶

校对:依然无私可爱的大亲友Iris

 


20世纪70年代,经由一系列设法使他从万众瞩目的导师阴影中走出来的故事,迪克·格雷森得以被重新诠释。在那些年里,蝙蝠侠逐渐重归他的深刻本源,摆脱60年代电视剧所造就的既定印象,化身为一名“黑夜造物”。在这种新情境下,罗宾变得“比起左膀右臂,更像个拖油瓶(more of a liability than an asset)”。于是,他被送往新迦太基(纽约)的一所虚构的哈德逊大学就读。

罗宾在《蝙蝠侠家族(Batman Family)》中结束了他作为小助手的任期,这是一部从1975年到1978年,连载了整整二十期的漫画(译注1)。在这部刊物中,罗宾得到了他第一个“成熟稳重”的单人冒险系列。本文将论证七十年代内,罗宾是怎样通过两种互补型要素来构建自身特征的。第一个要素是罗宾体验了一把探索未来转型方向的设计草图,这些草图将在以后得到发展完善。首先,《蝙蝠侠家族》中第一次出现了更换制服的设想,并将其当做他开始建立自我身份认知的一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该设想是由读者们发起辩论并提供新制服设计的)。此外,一段与蝙蝠女芭芭拉·戈登的恋情之花开始绽放。因此,这是一部对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书。

 

(译注1:DC公司在2002-2003年间出版过一部8集的短期漫画连载,标题为《Batman:Family》,与本文着重论述的这部作品名称非常接近,请注意别混淆)

 

第二个要素则反映了整个七十年代中,青少年所经历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让罗宾避开蝙蝠侠所从事的危险工作,这个决策响应了越战结束后的当代舆论,即让年轻人回到更符合他们年龄的生活事务中。另外,七十年代也是青少年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感日益增加、对自身前途深感迷茫的十年。那段时期的青少年们,少了些许天真,多了几分失望,比以往更加强烈的想在包罗万象的“身份棱镜(Identity Prisms)”之中,精心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名号——正如罗宾要开始着手做的。根据那个年代的走向,个性表达通常是靠一个全新的衣柜而展现;这种时代特色也体现在了希望罗宾改变着装风格的各种建议上。最后,这个十年中还增加了大批狂热迷妹(译注2)。无独有偶,罗宾也有了专属粉丝团,即(大部分)由女性组成的“罗宾啦啦队(Robin-Rooters)”,而他也意识到自己需要从人们那里得到欢呼声,就如同一位青少年偶像那样。

 

(译注2:原文是teenybopper,差不多指10-14岁之间,喜欢粉紫色系、超短裙、流行音乐和各种火星文,吊儿郎当,行为出格,喜欢吹嘘和炫耀,盲目追星并效仿偶像的颓废少女)

 

在研究和分析这个被忽视的系列时,笔者将从罗宾的职业生涯中寻找个人所认为的关键时刻,并推敲他在其中的表现。我们将开始仔细阅读第一期,接着分析后续期刊,用不同主题将文章划分成几部分来论述。

 

1 《蝙蝠侠家族》#1:青年是美国之心

 

截至七十年代,“在21岁到39岁的年轻人之中,焦虑程度由1967年的36%攀升到1976年的50%。”罗宾和蝙蝠女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英雄,也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使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来行事。特别是考虑到这个系列的创作意图,是在述说两个青少年冒险历程的同时,还得浅尝辄止地描写他们的亲密互动。《蝙蝠侠家族》第一期的出版时间是1975年10月。封面描绘了蝙蝠侠在介绍由蝙蝠女和罗宾组成的“新活力双雄”起源(图1)。蝙蝠侠的出场非常重要,因为他使这对即将取代原先蝙蝠侠和罗宾组合的新双雄变得名正言顺。《蝙蝠侠家族》不仅由新活力双雄主打的系列故事组成,还包含他们彼此单独冒险的事件。因为该系列采取的是漫画合集格式,所以每期《蝙蝠侠家族》都收录了五六个故事,叙述了与蝙蝠侠世界观相关的众多角色,诸如戈登局长、阿尔弗雷德或人蝠(译注3)。

 

(译注3:实际上这个系列还收录了很多以前出版过的古早漫,可谓新旧故事大合集)

 

(图1:《蝙蝠侠家族》#1封面)

 

本书第一期的开场故事就是新双雄的初次公开亮相。由Elliot Maggin编剧,Mike Grell绘画。故事标题是“来自地狱的入侵者”,讲述了蝙蝠女/芭芭拉·戈登和罗宾/迪克·格雷森对抗亡灵贝内迪克特·阿诺德(Benedict Arnold),一个出于某种原因从过去复活的军人(译注4)。

 

(译注4:贝内迪克特·阿诺德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个备受争议的真实历史人物)

 

蝙蝠女和罗宾是美国灵魂的守护者,该主旨从第一页起就十分明确。责任编辑和剧本作者试图在迂腐守旧的美国和象征希望的青年之间建立一种分歧对立。在第二页的第三幅图中,国会女议员芭芭拉·戈登叹惜部分同僚对她的讲演不感兴趣(译注5):当她发表讲演时,两个老议员居然在玩牌(图2)。这里,创作者们想从两方面来赢取青少年读者的感同身受:一,年长者对年少者(至少是对女性年轻人)的话毫无兴趣;二,年轻人不信任政客是合情合理,因为他们对变革也毫无兴趣。

 

(译注5:芭芭拉·戈登初登场在1967年出版的《侦探漫画》#359,她大学毕业后先是做了一阵子图书馆管理员,在此期间钻研各种武术和情报学知识并成为蝙蝠女。后来她希望能为哥谭市做更多贡献,于是此阶段又去做了国会议员)

 

(图2:芭芭拉在讲演时,老议员却在打牌)

 

因此,一位来自旧时代的军队形象,贝内迪克特·阿诺德将军完美地反衬了我们的英雄。他直观地影射出“老一代”的做派。阿诺德在戈登发表讲演的国会大厦中复活后,表明了他妄图征服美国的野望,而只有蝙蝠女和罗宾(正作为迪克·格雷森在人群中听演讲)将能阻止他(图3、4)。

 

(图3:阿诺德突然复活。中间的震惊脸就是迪克)

 

(图4:罗宾与蝙蝠女决意阻止阿诺德的野望)

 

当阿诺德率领一支由被施法的平民们所组建的部队行进到五角大楼时,俘虏了两位主角。他意欲表现美国已经堕落不堪,就使蝙蝠女和罗宾两人都脚踝受缚,被倒吊着放置在一个由两根超高柱子组成的装置上。他们彼此都有一只手是松绑的,且能够碰到一根闩锁,可以在牺牲他/她自己的同时,解救另一个人。这种复杂的诡计,是出于阿诺德推断他的囚犯们谁也不会做出牺牲,为了向全美显示年轻人的唯我主义而策划的。但是,让阿诺德愤怒不已的是,两位英雄都不约而同地拉下了闩锁(图5)。

 

(图5:设计复杂的处刑架)

 

幸亏拥有娴熟的空中技巧,蝙蝠女和罗宾从九死一生中自救成功,并在其后战胜了阿诺德。原来他是被一个恶魔亲自复活,用以证实美国的灵魂已经腐坏。但由于两位年轻英雄都选择了自我牺牲而不是自我保护,展现了美国精神“坚韧如初”,所以恶魔也被就此击溃(图6)。恶魔落荒而逃,恼怒地宣称这两位“年轻的十字军”的精神将会成为“无处不在的英雄主义典范”。

 

(图6:恶魔现形)

 

这个故事很荒唐,但是用意很明确:就是要在充斥着“经济衰退、政治腐败、战争失利”及对官僚缺乏信任而导致代沟加深的,渐趋迷失于七十年代的美国中,将蝙蝠女和罗宾塑造成新一代英雄形象。

在这两位英雄之中,蝙蝠女是准备得更为充分的那方:她已经不再是青少年,而是个青年人(译注6),身为一名事业女性(国会女议员)的这点也促使她具有重大责任感。不同于罗宾,她从未真正屈居于蝙蝠侠的披风之下,因此在《蝙蝠侠家族》连载前,她就已经被认作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角色了。而罗宾是必须证明自己勇气的那方:证明他即使没有蝙蝠侠的帮助,也能像一名自主主体(Autonomous Agent)那般表现。在第一个故事中,两位新生代英雄都大放异彩,证明了自己的勇敢果断和道德品质。但罗宾是被放在显微镜下重点关注的对象,编剧必须给他创造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宇宙观,好让他成长为一名复杂饱满的角色。

 

(译注6:在这部漫画里有提到此阶段的迪克是18岁,而芭芭拉比他年长7岁,即25岁)

 


2 打造领袖罗宾

 

在阅读这个系列时,读者们会由于情节变化无常而感到一种不确定性,这是因为编剧们一直在不断摸索某些新设定(双雄组合、浪漫关系以及领袖人选)的缘故。

 

罗宾首先要做的,就是与蝙蝠女并驾齐驱,因为她的工作性质和这位年轻的男性英雄多少是有些相通之处的。假设蝙蝠女脱掉了她公开身份的着装,以展示她的制服,那接下来,罗宾也要做同样的事才能与之旗鼓相当(图7)。

 

(图7:两人同步换制服)

 

如果说迄今为止,蝙蝠侠都是引导罗宾适应这个超级英雄世界的最佳参照对象,那么从现在开始,作为成年人的芭芭拉·戈登也得尽力履行这种导师职责才行。但这将是个麻烦重重的关系,因为罗宾还不够成熟,他拥有和蝙蝠侠相处的经验——却缺少与蝙蝠女相处的经验。此外,罗宾还要努力摆脱小助手的定位,以获得身为一名英雄的自信,并在这对新活力双雄的互动合作中承担主导作用

作为一名被蝙蝠侠精心调教过的战士及侦探,罗宾的资质要优于蝙蝠女,特别是侦探技能方面,因为芭芭拉从来没有接受过黑暗骑士的亲自指导。但是,蝙蝠女在实践经验方面更占优势。由于这部漫画是关于两个人的故事,要吸引他们各自的粉丝,就必须在他们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为达成此目的,这对新活力双雄的两种技能都得经受考验才行。在《蝙蝠侠家族》第三期,“千年惊魂岛”事件结尾,两人都识破了搭档的秘密身份(图8)。通过这种简洁直白的方式,他们建立了平等地位,而且谁也没有被对方轻视。

 

(图8:罗宾和蝙蝠女同时指出对方的真实身份)

 

在《蝙蝠侠家族》第五期中,这种同步关系被描述得更加复杂:当蝙蝠女借助电梯缆绳以闪避反派的射击时,罗宾也借助绳子荡向一位被挖掘机抛出来的姑娘(图9、10);

 

(图9:蝙蝠女回合1)

 

(图10:罗宾回合1)

 

然后蝙蝠女在逃出大楼时跳上了一架破拆机器的撞球,罗宾也利用蝙蝠镖跳上了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图11、12)。

 

(图11:蝙蝠女回合2)

 

(图12:罗宾回合2)

 

简而言之,读者们将在这些场景中看到两位角色互相争夺某种地位的样子。尽管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他们到底是要争夺什么地位?这个问题直到第七期才得以解答。蝙蝠女和罗宾遭遇反派运动健将(Sportsmaster)和女猎手(Huntress)发起的一系列挑战(译注7),而这些挑战的内容,正是探讨上述问题的一种形式:他们要为谁才是双雄组的领导者而进行竞赛(图13)。

 

(译注7:这里的运动健将Lawrence Crock和女猎手Paula Brooks是夫妻,后者还曾化名“母老虎/Tigress”,与大家熟识的女猎手海伦娜·柏特奈尼或海伦娜·韦恩不是同一个人。后来他们的女儿Artemis成为二代母老虎)

 

(图13:《蝙蝠侠家族》#7扉页,罗宾VS蝙蝠女)

 

例如,罗宾在第一场挑战赛中选择了作弊(图14),原因很显然,对于这次竞赛结束后可能出现的变故,他已做好了更多的准备。由此可见,罗宾自认为他在蝙蝠女之上。

 

(图14:罗宾的“作弊”是指他在驾驶战车时冲撞蝙蝠女的车轮)

 

为了下一场挑战,他们都想战胜对方,除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更胜一筹之外,别无他求。在第19页,当蝙蝠女戏言罗宾还很年轻(图15)——这种他并不太喜欢的话题时,双雄间微妙的紧张感就显露出来了:“我可没法欣赏蝙蝠女的幽默感。”(图16)


 

(图15:蝙蝠女调戏罗宾,说“别在罗宾面前一个劲地叫你丈夫的名字,他那娇嫩的小耳朵可吃不消”)


 

(图16:罗宾对蝙蝠女的玩笑话略感不爽)

 

这次竞赛只是个借口(译注8),其真意是为了显现双雄间关于主导权问题的不安张力。另外,反派们的名字也能隐晦地让人回想起竞争的激烈性。

 

(译注8:本集剧情中,运动健将和女猎手的真正目的是利用两人的能力,来帮他们取得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石)

 

然而,直到《蝙蝠侠家族》#13,这种决裂才正式形成。在这一期的第三章节,标题为“活力双雄的爆炸性结局”中,罗宾说:“我现在是个大男孩了,所以我要说些你可能不想听的东西。”(图17)接着,他首次表达了自己对蝙蝠女的爱慕之情(详情请见后文)。


 

(图17:罗宾对蝙蝠女初次告白。但还没说完就发现她已经在沙发上睡着了)

 

这次冲突发生在泰坦塔内(罗宾担任领队的地方),而背景画面中还有另外两位关系总是充满紧张感的双雄,蝙蝠侠和超人的巨大肖像(图18)。罗宾和蝙蝠女之间的浪漫关系会在之后数年里于不同刊物中得以发展,但是在《蝙蝠侠家族》中,这种爱的宣言堪比一种标志着两位英雄不得不分道扬镳,以避免引发进一步的紧张关系(由性吸引和/或领导问题发展而来)的转折点。


 

(图18:泰坦塔里的蝙蝠侠与超人的肖像画)

 

 

3 罗宾的成熟度

 

迪克·格雷森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但他还远称不上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罗宾只有18岁,已经成熟到能获得属于他自己的系列故事,但是还没有成熟到能卷入打击犯罪活动时所带来的恐怖之中——至少,还没有达到他导师的那种程度。从前罗宾作为蝙蝠侠的小助手时,已经在哥谭市的危险街道上打击过犯罪了,但是七十年代的美国陷入了一种“越战后反暴力情感”的氛围中,特别是在涉及面向少年儿童的作品时。当时的观点是尽可能让青少年远离由越战引发的战斗伤痛和挫败滋味。为了实践这个目的,漫画公司也开始调整策略,让英雄们往非暴力主义发展

罗宾需要将自己从蝙蝠侠的阴影中剥离出来,创造一个能够持续支撑自己漫画作品的形象。这个系列在让罗宾成为一名拥有专属体系的独立角色,或让罗宾永远与黑暗骑士紧密相连的想法之间摇摆不定。如果把该系列中出版过的那些信件也纳入考虑,就会发现读者们也普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蝙蝠侠家族》#3刊登的一封信中说,罗宾“始终都在被他的面具导师掩盖风采”,而在同一期,T.E.Pouncey的来信中则提出了一个重要心得:罗宾最终从蝙蝠侠的阴影中逐渐浮现出来……“取而代之的是置于蝙蝠女的阴影下!”(图19)读者们很感激罗宾能从蝙蝠侠身边获得独立,但是又担心这种独立意味着他将屈就于另一个蝙蝠系角色的披风下。

 

(图19:读者来信版面)

 

罗宾在八十年代更换制服并获得新形象时,他将改变自己的义警名号为夜翼。《蝙蝠侠家族》曾在这方面起到了深远影响。是这本漫画首次出现了让罗宾改头换面的想法,并将此当作一种成熟与独立的标志。在第三期,有关这个角色的自主性探讨已然开始。而在第四期,出现了一个横跨第10页和第11页的重要双页,展示了为罗宾设计的各种也许会被采用的新制服草案,总共九张示意图(图20)。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这些由读者们自己设计的草图,反映了他们对罗宾的独立性之关切。如果这名角色需要成长并建立声誉,那么制服的更换是不可或缺的。

 

(图20:读者们设计的新制服)

 

第二个重点是,在这九张示意图中,只有两张描绘了罗宾露腿的模样。对读者们来说,罗宾不能再只穿着绿色三角裤和尖头鞋继续他的冒险生涯了。虽然这可能是自罗宾诞生以来就广泛传播于大众文化中的形象,但如今格雷森已经是个青少年了,读者呼吁为他们的英雄设计一件更加得体的制服。由于对有必要(或没必要)更改制服造型的讨论非常热烈,以至于在第十三期的第45页,名为“罗宾的新形象?”标题下,又一次刊登了由读者们绘制的新设计草图(图21),这凸显出罗宾的成熟度是《蝙蝠侠家族》中的重要话题。

 

(图21:读者们设计的新制服第二弹)

 

另外在七十年代,时尚和衣橱对青少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项,所以一件新的制服对英雄来说,不仅关乎角色的独立性,还关乎社会背景。时尚是一种可以让年轻人有别于长辈们的自我表达方式。对罗宾来说,这个问题在《侦探漫画》#481中登峰造极。根据罗宾啦啦队的要求,他必须从粉丝团所设计的三件不同制服中做出选择(实际上,这期罗宾所穿的三件制服都是由读者绘制的)(图22-25)。

 

(图22:罗宾在粉丝会上看到三件新制服)

 

(图23:试穿第一件新制服)

 

(图24:试穿第二件新制服,此件有喷气装备可以飞行)

 

(图25:试穿第三件新制服,这件颜色较深适合夜行)

 

在这次冒险中,罗宾委实更换了三次制服。但他在最后又声明:“从今往后,罗宾的旧造型还是罗宾的唯一造型。”(译注9)DC漫画公司为未来开启了两种可能性:若有足够多的读者要求迪克改变他的英雄形象,那么罗宾的成熟度就会体现在更为“庄重”的制服上,或者是在大部分读者的决定下继续维持他的经典制服。官方若没有明确说法,最终结论就将取决于读者们的反响。从第一期开始,DC和编辑部就鼓励读者对这个漫画系列和角色们的未来走向发表意见。其实这些意见压根就不可能被采纳,但DC显然很想取悦粉丝们。所以,尽管官方没有明确要求过读者提出这些创意,但他们还是在《蝙蝠侠家族》中展示了读者设计的新制服草图。该系列只是在此吸纳并融合了读者们的愿望。追根溯源,这种举动开创了未来改变罗宾制服的可能性,这一改变将在多年后实现

 

(译注9:因为三件制服各有设计缺陷,罗宾本集为此吃了不少苦头,所以最后决定维持原样)

 

 

4 罗宾的配角阵容

 

除了改变制服和头衔,罗宾还需要一个能协助他自立门户的专属配角阵容。鉴于此目的,次要角色们需要能够衬托出迪克·格雷森是一个有实力支撑自己世界架构的存在。恋人、家人、朋友乃至敌人们都可确保罗宾成为一个别开生面的“新”角色,并独立于蝙蝠侠之外。

罗宾的女朋友洛莉·埃尔顿(Lori Elton)在两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她使迪克·格雷森真正成熟起来,因为他如今终于开始和女孩子约会并认真交往了。洛莉是迪克的正式女友(图26),而这种场景可以帮DC漫画公司阐明他们极力想传达给读者的某个观念:罗宾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


 

(图26:洛莉初登场在《侦探漫画》#450)

 

除此之外,洛莉和蝙蝠女都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强调罗宾的(异性恋)性意识和男人味。如今罗宾正在单飞中,此乃描写他不仅是个异性恋少年,而且还是个热血少年的大好时机。即使是在迪克与洛莉交往期间,罗宾也会和蝙蝠女调情,这形成了某种芭芭拉是情人而洛莉是正宫的“三角恋”局面(图27、28)。于是,罗宾的男子气概就借助这些风流韵事得以成立。另外,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迪克和洛莉滚过床单,但也没有任何相反意味的暗示。

 

(图27:出自《蝙蝠侠家族》#14,迪克和洛莉交往时的一刻)

 

(图28:出自《蝙蝠侠家族》#1,罗宾跟蝙蝠女的暧昧事件)

 

最终,迪克与洛莉分手,不久和一位名叫詹妮弗·安妮(Jennifer Anne)的女孩发展全新的恋情(图29)。


 

(图29:第二个正式女友詹妮弗,初登场于《侦探漫画》#488)

 

就这样,迪克依然被姑娘们所带来的桃花和烦恼缠身,这也是一种试图反映那些阅读罗宾冒险故事的青年及少年读者的现实生活的手法。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罗宾的调查工作和相关案件也几乎没离开过哈德逊大学的地域范围。随着《蝙蝠侠家族》的剧情进一步推进,罗宾开始在没有蝙蝠女参与的前提下,进行纯个人的冒险活动,故事多与他的学生生活相关。于是,凶杀、抢劫、毒品交易以及各种重罪在校园内发生,迪克必须将他身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身为一名义警的夜间工作结合起来(译注10)。

 

(译注10:这两位女友的存在时间都不长;与芭芭拉的暧昧互动也是次数有限,告白事件后两人就基本是分别行动了。反映出前文所说的官方在恋爱方面等问题上摇摆不定……另外根据原书注释,迪克在大学里由于经常被义警工作分心,所以学习成绩也不太好,而官方这样设定似乎是为了让他和漫威家的蜘蛛侠——同样在上大学的彼得·帕克竞争人气,从他那里赢得那些同样为校园生活而烦恼的年轻读者群)

 

罗宾在《蝙蝠侠家族》中度过的这几年里,所面对的反派都是按照编剧为主角创造的既定套路而行动,他们不是装束怪异的超级反派,而是一般的恶棍人渣。除了《侦探漫画》#486中出现的稻草人,罗宾从未对峙过终极大魔头或其他奇装异服的罪犯,只有些“司空见惯的”小偷、杀人犯,和一个名为迷宫(Maze)的犯罪组织(译注11)。

 

(译注11:Maze这个犯罪团伙初次出现是在《超人》刊#268。资料不多就不详细讲解了)

 

最接近罗宾头号宿敌设想的人选,是《蝙蝠侠家族》第六期中出现的小丑之女(Joker's Daughter),一个自称小丑后代的罪犯,在几期故事中都把迪克搞得苦不堪言(图30)。她每次出场,都会以稻草人之女,企鹅人之女、谜语人之女等不同的名义露面,并搞些小破坏。

 

(图30:小丑之女初登场)

 

她最终被阻止,并揭晓她的真实身份是杜拉·丹特(Duela Dent),双面人之女(图31、32)。她的犯罪活动其实都是为了吸引罗宾注意,以期成为由罗宾指挥的那个团队——少年泰坦的一员(译注12)。

 

(图31:出自《少年泰坦》v1#48。杜拉是在哈维·丹特和妻子格丽达所生,因为双面人想要双胞胎所以被抛弃)

 

(译注12:杜拉想为父亲双面人所犯下的罪行赎罪,所以加入少年泰坦,并改名为小丑女/Harlequin,这个名字和现在的小丑女“哈莉奎恩/Harley Quinn”写法不一。顺便一说,初代“小丑女/Harlequin”是黄金时代的莫莉·梅妮/Molly Mayne,她是初代绿灯侠阿兰·斯科特/Alan Scott的第二任妻子)

 

(图32:出自1984年的《Tales Of The Titans》#50,在神奇女孩多娜·特洛伊的婚礼上,迪克发现杜拉的素颜是个中年大妈……便质疑她的岁数对双面人的女儿来说太老了。杜拉故作玄虚就此退场,于1985年“无限地球危机”重启大事件前消失在漫画历史中……其实是编辑部终于意识到年龄bug了= =毕竟当年的双面人起源是在迪克成为罗宾之后,哈维的女儿应该是小学生年纪……)

 

然而矛盾的是,小丑之女和她作为反派女性后代的众多身份(其中包括“猫少女”,一个年轻版的猫女),并不能使罗宾显得成熟可靠,反而显得无足轻重。这样下去,罗宾似乎无法胜任与他导师的反派阵营相抗衡的工作,只能和“较弱的”版本交手。他要打败的不是超级大反派,而是比这些支配哥谭市的反派们更加年轻的女性版克隆版。另外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剧情设定其实是将罗宾放在了蝙蝠侠“儿子”的立场上,使他更像一个急切地想要跟随父亲脚步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能够掌控自己事业的男人。根据这种思路,罗宾要先解决蝙蝠侠敌人的次级版本,以便到了他羽翼渐丰的时候,也许就能继承蝙蝠侠的披风,并对抗“真正”的敌人们了。但这样一来,罗宾将不会有他自己的特色或自己的敌人,而是处于一种假设他将成为未来蝙蝠侠的前期准备阶段中,且这个思路和其他已经在着手进行的思路也矛盾,比如他的成熟度和制服的可变性。

 

当罗宾在《侦探漫画》#486中对战稻草人时,这种矛盾又被增强了。即使英雄破译了各种线索并打败了乔纳森·克莱恩,他还是得在最后一分钟伪造出蝙蝠侠登场的假象,才能让克莱恩因恐惧而动弹不得(图33)。在与一个真正的蝙蝠系敌人战斗时,他只能靠狐假虎威的方法来阻止敌人,这与进一步充实罗宾独立性的意图相矛盾。于是,罗宾作为一名犯罪克星的成熟度和能力值,在这个特别篇中被无意识地削弱了。

 

(图33:罗宾故意大喊“拦住他,蝙蝠侠——他往你那边去了!”以此吓住稻草人)

 

编剧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在杜拉·丹特登场后,他们就将迪克·格雷森限定在校园范围内,专心解决属于他自己的不法分子,尽管这些罪犯里很少有异装癖大反派,但这样做有助于巩固他的自身存在。

 

最后,还有罗宾啦啦队。他们首次出场是在《蝙蝠家族》第十二期,之后也时不时在连载中亮相。罗宾啦啦队是一个英雄粉丝团,由玛姬·斯普拉特(Margie Spratt)带头,他们总是在为罗宾欢呼喝彩,期盼着他的英勇表现(图34、35)。

 

(图34:罗宾抓捕犯人时,粉丝团一路追随强势围观)

 

(图35:案件解决后也不忘为罗宾欢呼)

 

站在罗宾的角度来说,他显然也很乐意接受别人的掌声(图36),这种获得别人赏识热爱之情,大概在他还是个马戏团演员时就已经萌生。在这个青春偶像泛滥的十年内,罗宾啦啦队是一种笼络青少年漫画读者的形式。实际上,编辑们在《蝙蝠家族》第十二期的来信版面中,就将读者们称呼为“罗宾啦啦队”。

 

(图36:出自《侦探漫画》#482。罗宾在救助失控的热气球上的人时,暗想“如果地面上有人能把这段拍下来就好了,我很乐意为人们扮演英雄”)

 

于此,罗宾作为一个文本角色,再次与社会情境相交。对多数人来说,七十年代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的十年,一切都是“我我我”;也是一个浮华浅薄的十年,每个人都想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因此,在罗宾的虚构冒险及他对赏识和名望的追求中,及现实读者对罗宾啦啦队的寄情,又一次与七十年代的文化意识相融合。

 

 

5 小结

 

《蝙蝠侠家族》以每期收录不同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们有机会欣赏到各种角色的冒险事件,比如罗宾和蝙蝠女的首次个人冒险。正值蝙蝠侠重获更黑暗的性格特征之时,此书却在标题上注明“家族”一词,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特别的合集曾经乃至现在都一直被学者们所忽视。但在注意到了它是如此独具匠心后,这本漫画还是让我们得以首次研究罗宾的人物特质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改变,在继续让他担任小助手或让他成为拥有独立个性的英雄之间摇摆不定,以及这些改变是如何与七十年代的青春岁月密切关联。

 

这些摇摆不定之所以如此耐人寻味,是由于DC漫画既试图将罗宾解读为一名心智成熟的英雄,又想让他面临七十年代任何一位青少年都可能涉及的问题。于是,当罗宾渐渐从蝙蝠女和蝙蝠侠两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后,这位男性英雄与芭芭拉·戈登进行互动时,会因为主导权问题而引发紧张局势。这类紧张局势的产生,源自罗宾如今必须成为领导者的强烈愿望,因为他曾受到蝙蝠侠的亲自教导。然而蝙蝠女也不会轻易放过任何机会,更不用提她的定位原本就是个“姐姐”。与此同时,迪克·格雷森还要应付女朋友们的问题,以及糟糕的成绩,这都是一种力图让罗宾与他的多数读者产生共鸣的做法。

 

但是《蝙蝠侠家族》又有好几次违背上述那些含蓄的意愿,削弱了罗宾身为一名独立自主的角色所具备的能耐。罗宾遇到稻草人的那回是他唯一一次与蝙蝠系敌人对战,但他是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机智及蝙蝠侠的阴影才得以打败对方。除了这场战斗,罗宾所面对的犯罪组织和普通罪犯都没有超能力或精神病。这与罗宾抓捕危险罪犯的才能相抵触,但越战依然是美国人民心头上的阴霾,年轻人必须在这个厌倦恐惧的十年中远离暴力事件。如果蝙蝠侠回到了更加暴力的故事中,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让迪克·格雷森远离他,对付一般罪犯足矣,离疯子们还是远点为妙。

 

在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内容中,某些面向未来的转型开始在此显现,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具有开创性的时刻:读者们开始质疑罗宾的名字、制服,以及他和蝙蝠系人物的关系。如果罗宾已经准备好开始他自己的生涯,就必须舍弃他的过去,包括他的化名和外貌。虽然这个想法在《蝙蝠侠家族》中还仅局限于讨论之中,但这些改变将最终发生在罗宾的人生中。

 

在《蝙蝠侠家族》并入《侦探漫画》后(译注13)的某期故事中,即《侦探漫画》第495期,Marv Wolfman 和George Perez的团队首次宣布了传说中的《新少年泰坦(The New Teen Titans)》(图37)。

 

(译注13:《蝙蝠侠家族》20期后便停止发行,剩下的故事都转入《侦探漫画》,从其#481开始与蝙蝠侠主线故事一起刊登在杂志上)

 

(图37:出自《侦探漫画》#495的宣传广告,预告了1980年10月即将出版的《DC Comics Presents》#26,这是《新少年泰坦》正式连载前的一个序幕特别篇,也是乌鸦、钢骨、星火等人首次在DC漫画中登场的故事)

 

如果《蝙蝠侠家族》的停刊对罗宾来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么一个新的时代也在向我们的英雄开启,一个将会确立他永远成为一名能够支撑自己宇宙的角色的时代,无论是作为罗宾,还是夜翼,亦或只是格雷森。

 

 

 

(本篇完)

 


 

——————————————————————

 


本篇讲述的虽是七十年代,却对此时期的主刊和少年泰坦刊都着墨甚少,译者对此稍微有点小遗憾……不过考虑到那时候的蝙蝠系漫画整体相对而言都不太出彩,也可以理解作者选择了这么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切入点~

虽然这篇信息量没有前一篇那么全面爆炸的感觉,但还是能看出这是个承前启后的特殊时期,无论罗宾还是蝙蝠侠,都在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思路,比如大少是怎样从纯情少年变成人形自走炮(不)的……现在想想,也算是明白“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这个道理了,无论是夜翼的诞生还是蝙蝠的黑暗化,都不是编辑部灵光一现就能即刻决定的,而是经过了十几年的过渡期,直到八十年代才真正得以定型。看着二次元角色像真人一样反复无常,时而坚定时而迷茫,时而伟大时而卑微,但整体来说他又确实是在向前成长着,这种奇妙的阅读体验可能也是美漫的一个特殊魅力吧。

 

下一篇并不是依照时间顺序,讲解八十年代的夜翼时期(这个要等到第三大章)……而是进一步分析罗宾时期的各种细节,首先是绿鳞小短裤的设计理念和发展演变~~

我会继续慢慢翻……

 

 

 


评论(5)
热度(170)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无垠蝶 | Powered by LOFTER